《黄浦江古今地图集》系统收录海内外现存1504年-2020年间以黄浦江为图名或主题以及相关的各种版本地图★ღ,共计150余幅★ღ,其中不少为首次披露★ღ。主要包括地方志地图★ღ、英版海图★ღ、黄浦江上海港地图★ღ、黄浦江航道地图★ღ、黄浦江疏浚工程专题地图6喝彩6喝彩★ღ、上海遥感影像地图等多种★ღ,全方位反映上海港口和黄浦江航道的时空演变★ღ。一条黄浦江★ღ,半部上海史6喝彩★ღ。该书生动诠释上海“港为城用 城以港兴”的互动发展★ღ,从黄浦江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ღ。
《黄浦江古今影像集》通过多方渠道★ღ,精心选取了约400幅古今中外与黄浦江有关的影像资料港口设备★ღ,★ღ,按照空间顺序华东重机★ღ,★ღ,从淀山湖起至下游吴淞口止★ღ,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ღ,全面展现了黄浦江两岸城市面貌的历史巨变和上海港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变迁★ღ。主要内容涉及黄浦江疏浚6喝彩★ღ、上海港开发★ღ、码头建设及两岸土地利用★ღ、工厂★ღ、货栈★ღ、商行乃至航运★ღ、船舶和航道疏浚等影像记录★ღ,其中亦有不少照片为首次公开★ღ,弥足珍贵★ღ。
这些地图和影像再现了上海作为港口城市★ღ,其江海交融★ღ、港通天下的鲜明特点★ღ,也为研究黄浦江历史文化★ღ、上海港史和中国江海史提供了丰富的图像材料★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ღ,两书在“以图证史”的基础上★ღ,又参考了大量方志★ღ、文献等史料★ღ,对地图注记★ღ、图像内容进行了研究阐释★ღ,极大地丰富了两书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ღ。
地图上出现“黄浦”★ღ,最早见于以上这幅明弘治《上海志》(1504年刊)卷首《上海县地理图》太阳城★ღ,之后明清两代上海县境内的府州县志书所附地图中均绘制了黄浦江★ღ,足见其地位之重要★ღ。据弘治《上海志》记载★ღ:“黄浦★ღ,在县东★ღ,大海之喉吭也★ღ。”而“黄浦”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ღ,称“黄浦塘”★ღ,为一条南北向小河★ღ。南宋时向东扩展吞并上海浦★ღ,向北汇入吴淞江★ღ,成为吴淞江的南岸大浦★ღ。元代进一步壮大★ღ,称“大黄浦”★ღ。黄浦江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为明永乐元年(1403年)★ღ,经夏原吉疏浚★ღ,黄浦江改道走范家浜★ღ,直达今长江口★ღ,形成现在的黄浦江河道★ღ。
上图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江南海塘图》(1750-1753)★ღ,纸本彩绘★ღ,采用平立面形象画法绘制★ღ,主要描绘江苏太仓至浙江独山一带沿岸图★ღ,它反映了清代的黄浦江面貌★ღ。图上描述了黄浦江自吴淞口至上海县城河段★ღ,其中左岸为防海石塘★ღ,旁有注文★ღ:“乾隆十三年动帑加筑民挑土圩自虬江赴至胡巷口南岸止长三千二百九十余丈”★ღ,此即黄浦江左岸土塘★ღ,自吴淞镇至虬江口一带★ღ,大致在今军工路★ღ。可见清代的黄浦江远宽于现在的黄浦江★ღ。江中还绘有一“江心沙”太阳城★ღ,又称“老鼠沙”“高桥沙”★ღ,此沙后来日渐涨大★ღ,成为黄浦江航道的一大阻障★ღ,文献又称“吴淞内沙”太阳城★ღ。
1905年上海浚浦局成立之后★ღ,对黄浦江实施了历时三十余年的综合整治中国500强企业★ღ,★ღ,至1937年★ღ,黄浦江的水深涨潮时已达10米★ღ,可使万吨轮进港★ღ,达到了国际大港主航道的标准★ღ。而在整治之前★ღ,黄浦江下游的部分航段水深还不足3米★ღ。上海浚浦局聘请荷兰人奈格为首任总工程师★ღ,制定了黄浦江的全面整治计划★ღ,为黄浦江变身国际大港主航道做出了特殊贡献★ღ。上海浚浦局出于施工或管理的需要★ღ,绘制了专门的黄浦江地图★ღ。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1906年黄浦江地图★ღ,由奈格签发★ღ,反映了浚浦局的整个黄浦江整治计划★ღ:一是设置浚浦线★ღ,确定新河道的宽度★ღ,沿江修筑堤岸★ღ,通过潮水冲刷河床★ღ,以增加水深★ღ。二是在高桥沙的南端修筑大坝★ღ,堵塞“轮船老航道”★ღ,并开挖“帆船新航道”6喝彩★ღ。三是修筑吴淞导堤太阳城★ღ。沿吴淞口外围作为导堤★ღ,将潮水引入河道★ღ。
清代咸丰★ღ、同治年间太阳城★ღ,为防御太平天国进攻★ღ,清朝官员采用联防联保制度★ღ,将上海城厢内外的商号划分为头铺至二十七铺(因有的铺未能设立★ღ,实际划分为16个铺)★ღ,共同承担这一带的治安公事★ღ。其中★ღ,十六铺位于上海县大东门外★ღ,西至城壕(今中华路★ღ、人民路)★ღ,东至黄浦江★ღ,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ღ,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与二十三铺相连★ღ,是规模最大的一个“铺”★ღ。伴随沙船航运业发展★ღ,上海港的重心集中在南市十六铺一带★ღ。
而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所创办的大达轮步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十六铺码头开启了近代中国民营航运业的发展★ღ。馆藏图纸为当时上海大达轮步公司拟建新码头的平面图★ღ,图上详细标注码头布局6喝彩★ღ、名称★ღ、尺寸等信息申博★ღ!★ღ,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拟建码头的详情★ღ:新码头6座★ღ,每座码头长200尺★ღ,宽30尺★ღ,各有浮桥2座★ღ,范围自小东门十六铺码头至董家渡一带★ღ。当时这一带除了张謇的大达轮步公司外★ღ,还有英商祥茂公司★ღ、祥安码头★ღ、瑞昌码头★ღ、保定码头等★ღ。后来成立的的民营航运企业★ღ,如由虞洽卿牵头创立的宁绍公司★ღ、三北轮船公司都曾向大达轮步公司租用过码头★ღ。该图是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发展不可多得的生动历史见证★ღ,颇具价值★ღ。
凤楼远眺★ღ,画工曹史亭临摹★ღ,反映了清道光年间十六铺“一城烟火★ღ,半江舳舻”的繁盛景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1843年上海开埠后★ღ,最先来沪的外国人率先在外滩租地★ღ,营造居住★ღ、办公两用的二层西式建筑(如怡和洋行等)★ღ。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ღ,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到领事馆路(今北京东路)★ღ,外滩已有十余家洋行矗立★ღ,构成了早期上海外滩的城市天际线★ღ,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上海港埠的发展变迁★ღ。
1928年5月★ღ,上海浚浦局完成复兴岛的吹填工程太阳城★ღ,当时称周家嘴岛★ღ,1947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改今名★ღ。复兴岛建成后★ღ,成为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ღ,由此拓展了上海港的空间范围(中交上海航道局藏)
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ღ,黄浦江孕育了上海港★ღ,成为中国最大★ღ、世界著名的国际大港★ღ。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ღ,并继续推动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年轮奋勇向前★ღ、永不停息太阳城★ღ。编辑出版《黄浦江古今地图集》和《黄浦江古今影像集》★ღ,对于充分展现黄浦江及其沿岸历史变迁与风貌★ღ,厚植“一江一河”历史文化底蕴★ღ,深化上海航运历史文化研究★ღ,增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及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软实力★ღ,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ღ。
自2010年7月开馆以来★ღ,中海博始终致力于航海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ღ、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ღ。到目前为止★ღ,已陆续研究出版《航运江南★ღ:馆藏近代江南地区航运遗珍释读》《云帆万里★ღ: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选粹与释读》等典藏研究图书★ღ。后续★ღ,中海博将继续加强此方面工作★ღ,进一步联合多方资源★ღ,向社会公众共享藏品信息★ღ、展现藏品风貌★ღ、诠释藏品内涵★ღ,更好的传播航海文化★ღ、讲好航海故事★ღ。